BitCask

2021-11-01

Bitcask基于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实现,其起源与Riak分布式数据库的历史密切相关。在Riak kv集群中,每一个节点使用可插拔式的本地存储引擎,几乎一切kv形式的存储引擎都可以被使用。

设计目标

在设计BitCask时,有如下几个目标:

  • 每个item读或写低延迟

  • 高吞吐量,尤其是随机写入

  • 有处理比RAM大得多的dataset的能力,并且不会降级

  • 崩溃友好,可以快速恢复并且数据零丢失

  • 易于备份和恢复

  • 一份相对简单、易于理解的代码结构和数据格式

  • 在高访问负载或大容量的情况下的行为可预测

  • 允许在Riak中轻松默认使用的许可证

实现部分上述目标很简单,但是实现所有目标则很难。

对于上述所有目标,现存的KV引擎,没有一个是理想的。因此这促进了BitCask的开发。

BitCask的模型在概念上非常简单。Bitcask实例是一个目录,我们强制在给定时间只有一个操作系统进程(可以将该进程视为database server)会打开Bitcask进行写操作。在任何时候,该目录中只有一个文件是active状态的,供服务器写入。当该文件大小达到阈值时,它将被关闭,并创建一个新的active文件。一旦一个文件被关闭,无论是有意的还是由于服务器退出,它都被认为是不可变的,并且永远不会再打开进行写入。

active文件只通过追加方式写入,这意味着顺序写入,不需要磁盘查找。每个kv entry的格式很简单:

写入流程

  • 首先,将写入entry追加到active文件中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删除只是写了一个特殊的标记,其将在下一次合并的时候被移除掉。所以,Bitcask data file只不过是这些entry的线性序列。

  • 当追加active文件完成后,一个内存中叫做keydir的数据结构将会被更新。

当写操作发生时,keydir会被原子式的修改,将其修改为指向新的data地址。此时旧的数据不会被移除,仍然保留在磁盘上。但是此后的读取都只会读取最新的数据。最终这些旧的数据是通过compaction流程来给移除掉。

keydir是一个hash table,其将BitCask中的所有key映射到该key对应的数据结构中,该数据结构包括:该key所在的文件、文件偏移、以及写入的entry大小。具体如下图所示。

读取流程

读取操作最多只需要一次磁盘读取

  1. 首先在keydir中查询该key,

  2. 并根据第1步获取到的data file、文件偏移以及entry大小去读取文件。

在这里,由于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read-ahead cache的存在,使得读取文件的操作比预期的会快一些。BitCask内部也讨论过添加一个BitCask-internal的读缓存,但是还不清楚这能带来多少回报

compaction

上面讲到,该模型会导致存在空间放大,因为每次写入都是追加一个新的entry,旧的却不删除。所以会有compaction流程来处理该问题。其扫描所有的non-active文件(这些文件是immutable的),并在扫描过程中产生两种文件:

  1. 一些新的data file,在新的文件里,只会包含数据的最新版本。

  2. 还在每个data file旁边创建一个hint file。它们本质上类似于数据文件,但与值不同的是,它们包含相应数据文件中值的位置和大小,因此该文件相比data file会更小,可以缩减构建hash table的时间,所以hint file的主要作用是加快重启过程所需的时间。

当compaction执行完后,这些扫描过的non-active文件就可以删除了。

Note: hint file只在compaction过程中产生,因此对于写入流程创建的data file是没有hint file的

重启流程

  • 当一个Erlang进程打开一个Bitcask时,它会检查同一个VM中是否已经有另一个Erlang进程在使用那个Bitcask。如果是,它将与该进程共享keydir。

  • 如果不是,它将扫描目录中的所有data file以构建一个新的keydir。对于任何具有hint file的data file,将扫描该hint file(代替扫描data file)以获得更快的启动时间。

Restore & Backup

除了active,其他的data file都是immutable的,因此backup和restore是很简单的,只需要简单的将data file放置(拷贝出)到指定的位置

目标回顾

回顾一下文章最初制定的目标:

  • 每个item读或写低延迟

Bitcask很快。在早期的benchmark测试中,其medium latency在亚毫秒级,我们有信心它能够满足我们的速度目标

  • 高吞吐量,尤其是随机写入

在使用慢速磁盘的笔记本电脑上的早期测试中,每秒写5000-6000次。

  • 有处理比RAM大得多的dataset的能力,并且不会降级

上面提到的测试在问题系统上使用了一个大于10倍RAM的数据集,并且上没有显示出行为改变的迹象。考虑到Bitcask的设计,这与预期是一致的。

  • 崩溃友好,可以快速恢复并且数据零丢失

因为Bitcask中的data file和commit log是一样的,所以恢复是很简单的,没有必要进行回放。hint file可以用来加快启动过程。

  • 易于备份和恢复

除了active,其他的data file都是immutable的,因此backup和restore是很简单的,只需要简单的将data file放置(拷贝出)到指定的位置

  • 一份相对简单、易于理解的代码结构和数据格式

Bitcask概念简单,代码简洁,data file易于理解和管理。

  • 在高访问负载或大容量的情况下的行为可预测

在高访问负荷下,已经可以看到Bitcask做得很好。到目前为止,它的容量只有千亿字节,但很快会用更大的数据量来测试它。我们不期望BitCask在更大的容量下有太大的不同,这里有一个限制,就是keydir结构所占用的内存不能随着key的数量增长而变的很大,必须完全适合RAM。这种限制在实践中是很小的,因为即使有数百万个key,当前实现中,其使用的内存也低于GB。

Summary

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 v.s. B+-tree v.s. LSM-tree

  1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读最多只需要一次磁盘操作,不存在读放大,所以读比LSM-tree快(可能会读多层)。

  2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写只需要一次磁盘操作,但是是顺序写,所以写比B+-tree快(非顺序写),与LSM-tree持平

  3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由于keydir需要缓存所有key及其value所在的位置,当key过多时,相比LSM-tree与B+-tree需要占用的内存比较多

  4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与LSM-tree一样,存在空间放大情况。需要进行background compaction,而compaction又导致写放大。

  5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其实本质还是Hash,无法进行顺序扫描,而B+-tree和LSM-tree则有序数据总是相邻存储,可以进行顺序扫描。

  6. Log-Structured Hash Table由于不像LSM-tree一样有分层,所以每次compaction操作需要merge所有文件,操作比较重

开源实现

豆瓣beansdb

Riak

Riak BitCask

Spotify Sparkey

Microsoft FASTER